伊拉克軍方與安全部門消息來源表示,一連串的火箭彈22日襲擊巴格達高度戒備的地區,此區是美國大使館所在地。
FDA官員在昨日公布的文件中指出,嬌生單劑疫苗在試驗中似乎安全及有效。全球25國設疫苗副作用補償機制,台灣依法補償最高600萬元 《聯合新聞網》報導,目前全球已有25個自行採購疫苗的國家,針對各類疫苗損傷,設立補償機制,包括中國、日本、南韓、美國、英國、德國和紐西蘭等,其中16國位於歐洲。
另一方面,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22日發布聲明,表示透過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取得並施打武漢肺炎疫苗,而出現嚴重副作用的92個較貧窮國家民眾,將可獲賠償。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表示,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研發的「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疫苗,只要打一劑,而且在試驗中顯示安全有效。而無法確定與預防接種關聯性,則給付金額最高為350萬元。嬌生疫苗只需注射一劑,而非兩劑,可能有助加速疫苗接種。這種疫苗有望迅速獲批准。
有望在近日獲得專家建議後批准施打。注射4周後,整體有效性約為66%,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成年人接種嬌生疫苗後4周內,對武漢肺炎重症免疫有效性達85%,且有望為確診而住院的患者提供100%的防護。戊戌變法失敗之後,他的革命事業得到更多知識分子與國際社會支持。
他成長於夏威夷,在香港受學與受洗,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以反清革命為志。 香港與新加坡各「幫」華人表面上,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是接納當地所有華商的組織,實際上,其會員制度以「幫」(衍生自語言群和華南省籍)來區分,當中以閩南和潮州人為骨幹。1927年5月,四位福幫工人和一位潮州工人因謀殺案而被判死刑,中華總商會閩幫主席薛中華連同興化同鄉會與安溪同鄉會以犯事者年輕為由,為其求情。直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1929年,歷屆政府都以相同原則定義中國國民身分,雙重甚至多重國籍得到承認。
此外,陳篤生家族的第三代陳武烈(1874-1934)(同時也是天后宮福建會館1897到1916年間的領袖),也支持共和革命。中華民國成立後,先後在1912年11月18日頒布〈國籍法〉,1914年12月3日頒布〈修正國籍法〉。
不過,作為海外民間社會一環,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與中國境內商會(例如廈門商會)之間的關係,並不受中華民國工商部管轄。事實上,在1905至1941年之間,只有兩個粵籍領袖被選為廣幫代表,他們分別是林維芳(1909年總理)和林文田(1933至1934年總理,1935至1936年副總理,1939至1940年副總理),二人皆為台山人。從1904開始,清政府鼓勵海外華商籌組商會,是以在1906年,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成立,參與成員皆為紳商,他們無需經清政府駐新加坡領事館而能直接與北京的農工商部溝通。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調解當地商業和勞資糾紛,並代表商人向英殖政府反映意見。
1909年,清政府頒布第一部中國國籍法,按血統主義原則,確認海外華人的中國國民身分。後者包括來自廣東的語言群(廣東話的廣府及四邑台山、粵東的潮州人和大埔、梅縣的客語區)。運動失敗後,康有為和梁啟超逃至海外,接觸各地僑社。至1917年12月,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為英屬加拿大夏里碧埠(Halifax)災難而舉辦籌款運動。
犯事者最後被免去死刑,改為被囚十年。1914年11月,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和中國紅十字會合辦籌賑運動以解救山東饑民。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甚至為香港大學之設立募捐,協助推動清政府經濟改革,支援上海總商會籌備「南洋第一次勸業會」與江南工藝廠。他的姪子林義順(1879-1936)和另一海峽華人陳楚楠(1884-1971)受張永福影響,跟從孫中山的政治立場,追隨革命後的中國國民黨。
按照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的制度,福幫和廣幫輪流推舉正副總理,最具勢力的閩南人自然統領福幫,屬當地人口第二和第三大的潮州和廣東人則需要相互競逐廣幫領導權。例如在1923年,福建會館時任主席薛中華和陳仙鍾化解了福清和福州苦力之間的衝突。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屬近代所建構的概念,於近世之中,海外華人與中國大陸對此一概念的理解有何差異? 閩、粵、潮、客等移居海外的華南地方族群,對「中國」之想像有何不同? 為何如此? 在二十世紀初,中國大陸國民政府乃至英治下的香港與新加坡,對「國貨運動」的理解與盤算有何不同?「中華民族」並非自古以來自有永有之概念。清政府嘗試以新政策爭取海外華商支持。儒家學者章太炎原本支持康有為和梁啟超,後也改為主張反抗滿清政府。林文慶是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創始成員,他襄助清政府設立實業學堂,籌辦福建礦業公司。
文:郭慧英 海外華人民族主義辛亥革命後被稱為「國父」的孫中山(1866-1925)生於廣東香山縣。1926年1月,持兩種閩北語言的人力車夫和粵籍咖啡館主之間發生衝突,福建會館同樣居中扮演重要的調解角色。
辛亥年共和革命之後,新加坡中華總商會隨即採用「中華民國元年」,新加坡總領事對其會務亦能提出意見。此時梁啟超提出「南洋華人即為中國海外殖民者」之論述,將長期以民間私人管道進行的海貿活動,視為國家和民族發展一環。
在20世紀初,中國大陸之政情﹑新加坡與香港的英殖管治﹑日本作為後起帝國在南洋的勢力擴張﹑移居海外的華南地方族群對其廣東與福建等不同僑鄉各異的關心之情﹑海外華商受全球經濟大蕭條影響的商業利益計算,都是形塑「中國」想像的各種不同力量。後來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表明,「本會設立外洋、蒙英政府准免註冊以重華商名譽利權,自應恪守居留地法律,不越商業範圍」,以此為組織定位,同時與中華民國和英殖政府保持距離。
為此,在中國大陸與海外華人之間,中國民族主義精神有不同演繹。隨政治風氣之變,在民國二年,商會新任會員開會交卸儀注中的跪拜環節被刪,長服被改為日常便服,只有「香案誓章接印行一鞠躬禮」被保留。對中國政府而言,承認多重公民身分,能夠鼓勵華僑參與中國國內政治,進而穩固海外華人的商業網絡,從中國沿岸到環太平洋地區的跨域貿易與政治網絡會由此變得更成熟。被中國政府稱為「華僑」的海外華人,面對中國多重政治主張之時,亦有不同抉擇。
在福建會館的領導下,峇峇福建人或生於福建的閩南人統領各福幫團體事務。生於新加坡的峇峇潮州人張永福(1872-1959)則鼓勵海峽華人支持孫中山的反清革命。
1918年3月,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舉辦一連三晚的募款運動,以助汕頭地震災民。所有來自福建省的語言群都被歸類為福幫,但客家人自有名額,歸為廣幫
若從當代館回望過去,這是臺北城市的斷代史,當代館也期待拓展不同年齡對象,打造藝術群體的新網絡。「VR線上展覽」將館內展場實景透過3D虛擬實境技術,結合作品導覽介紹,透過電腦、手機與平板等裝置,進行360度全景導覽,此作法也替在疫情下的展覽活動提供解套方法。
首季規劃7集,由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跨界對談,首集節目已於2月3日起於各大平臺上架。Photo Credit: 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MoCA新品牌 「空間升級」為古蹟的改建使用,當代館試圖重新調整、整合大廳售票、藝術商店以及服務臺等三項功能,並融以當代館的古蹟建築特色,使其空間和動線能帶給觀眾嶄新體驗。臺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於2001年5月26日正式開館啟用,時序來到2021年,代表此場域邁入20週年,在滿20歲的重大里程碑之際,當代館自然有一系列的館慶活動,要向過去致敬道別,同時展望未來、迎向新生。Photo Credit: 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VR線上展覽 Podcast「MoCA on Air」是當代館展推向年輕人的管道之一,而「MoCA on Air」在當代館進行600份的有效問卷,調查Podcast聽眾的喜好之後,定調以「兩人對談」、「30分鐘度」等等形式呈現。
在臺灣的新移民、新住民總人數近55萬人,為推廣各族群的藝術文化近用權,當代館也於今年度規劃多語導覽,並與館外平臺合作,讓不同語系的觀眾更接近當代館的藝術展覽,藉以實踐藝術平權。因此當代館2021年的重點項目有「VR線上展覽」、Podcast「MoCA on Air」、「多語導覽」。
Photo Credit: 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20週年系列展覽」則是重頭戲,展覽顧名思義,將從當代館以及策展人的視野,審視20週年累積的成果,並透過展覽的回溯與討論,從歷史、空間、時間背景等面向,重新爬梳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並與當代館所累積的成果脈絡交互對照,發展出四檔20週年的系列展覽,系列展覽重點描述如下: 當代館邁入20週年是回顧與展望的契機,以當代館20年來對臺灣當代藝術的影響,建構臺灣當代藝術發展史的論述與觀點。對於20週年的系列計畫,有「品牌再造」、「空間升級」和「20週年系列展覽」三大重點。
Photo Credit: 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多語導覽」則是與新移民、新住民的對話。跨世代的策展觀點交互對話:邀請資深策展人、青年藝術家與新世代策展人分別規劃,藉由跨世代提出不同觀點交互對話,承接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